根据最新监测数据,全国猪价已经连续四周下降。具体原因如下:
1. 季节性因素:每年春节后是猪肉的消费淡季,需求减少导致价格回落。例如,成都市锦江区冻青树农贸市场的肉店老板表示,春节结束后,猪肉销量和价格都有所下降。
2. 供给过剩:近年来,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,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。2023年新生仔猪数量增长,导致市场供给宽松。
3. 需求增速不及供给:尽管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猪肉消费需求总体旺盛,但增速未能匹配供给的快速增加。尤其在2025年春节后,居民囤货消耗为主,鲜品需求低迷,导致供需错配加剧。
4. 养殖端出栏积极性:由于标肥价差持续收窄,养殖端挺价心态松动,生猪出栏均重回升,养殖端压栏风险加大,市场对于猪价前景仍显偏空。
5. 消费端变化:寒潮天气到来,居民踏青出游需求转弱,户外就餐需求降低,屠宰场订单量有所下降,日均屠宰量小幅下滑。
综上所述,猪价连续四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消费淡季、供给过剩、需求增速不及供给、养殖端出栏积极性增加以及消费端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最近猪肉价格可是跌跌不休啊!四周连降,让咱们这些吃货们心里乐开了花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来一探究竟,看看这猪价为何如此“低调”。
首先,咱们得从供需关系说起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网站发布的《2024年11月第2周猪料、鸡料、蛋料比价》显示,预计下周生猪市场将延续供多需少格局,猪价将继续下降。这其中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产能过剩:近年来,我国生猪产能持续增长,导致市场供应过剩。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7.9%,同比增长6.1%。此外,能繁母猪存栏量也高于正常保有量,产能去化缓慢,长期供应压力未减。
2. 季节性需求疲弱:春节过后,猪肉进入消费淡季,居民家庭消费需求有所减少,对猪肉价格产生较大拖累。而且,今年10月气温偏高,南方腌腊需求未集中进行,导致生猪需求增速偏慢。
3. 饲料价格上涨:饲料价格的上涨,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增加,进而导致养殖户降低出栏价格,以减少损失。
1. 吃货们的福音:猪价下跌,咱们吃货们自然开心。不仅可以吃上更便宜的猪肉,还能尝试更多美食。
2. 养殖户的烦恼:猪价下跌,养殖户的收益自然受到影响。不过,好消息是,饲料成本不断下降,养猪收益持续向好。
3. 国家政策的关注: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密切关注猪价走势,及时发布相关信息,引导市场合理预期。
1. 短期内或仍处于弱势震荡期:在供强需弱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,猪肉价格短期内或仍处于弱势震荡期。
2. 三季度将进入猪肉终端消费旺季:从季节性规律来看,三季度将进入猪肉终端消费旺季。届时,需求旺季将对猪价形成支撑。
3. 长期来看,猪价有望回归合理区间:随着产能去化和需求增长,猪价有望回归合理区间。
猪价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既有供需关系的影响,也有季节性因素和政策调控。对于咱们吃货们来说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而对于养殖户来说,则需要关注市场动态,调整养殖策略。让我们一起期待猪价回归合理区间的那一天吧!